>
緗戠珯鏂伴椈 >
>
求職中遇到“智力陷阱”如何防范
本想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找個好工作,沒想到卻陷入用人單位設下的“智力陷阱”。昨日,就讀于河西一所高校藝術設計系的李同學撥打本報熱線2205000傾訴,他的智力成果被他人無償占用,卻一直無法維權。隨著今年大學生畢業時間的愈漸臨近,又一波求職高峰即將來臨,專家提醒,大學生找工作時,別忘了在提供給用人單位的作品上附上“版權聲明”。
工作沒著落,成果反被竊
今年將畢業的李同學平時就喜歡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網上供人欣賞,前不久,他剛把自己的最新設計放上網頁,湖北一家公司就通過QQ與其聯系,要求他做一份產品的包裝設計。“他們在QQ上說得天花亂墜,承諾如果采用了我的設計,會給我不菲的報酬,還可以進公司工作。”小李花了三個晚上給對方設計了一種包裝樣式,未料對方通過網絡收到作品后就杳無音訊。后來,小李在網上看到這家公司的一種產品包裝和他的創意很相似,打電話給該公司,對方卻死不認賬,更談不上支付報酬和提供工作了。
小李告訴記者,班上與他有相同經歷的同學還有幾個,此外還有30%的同學遇到過智力成果被廉價使用的情況。而這些現象多出現在招聘的面試或筆試中,對方要求求職者創作一件作品,而一旦求職未果,這份智力成果也就付諸東流了。“對方也許從你的作品中尋找到了靈感與創意,但你卻得不到任何報酬。”小李無奈地說。
勞動成果應附上“版權聲明”
據了解,近年來,在一些專業技術和創意設計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智力陷阱”——極少數單位以考察或招聘為名,在收集求職者資料或者考試過程中,要求其提供成果進行展示,借機無償占用設計成果或竊取求職者勞動成果。
湖南佳境律師事務所律師袁嘯介紹,從他曾經代理的數個案件來看,“智力陷阱”即是指以招聘為名無償占有應聘者程序設計、廣告設計、策劃方案、文章翻譯等創意,甚至包括知識產權等。袁嘯提醒求職者,在不能判斷招聘單位真實意圖,又想取得工作的情況下,求職者可通過下列方式進行自我保護:一是提交策劃案等勞動成果時要準備兩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單位簽字確認,以便將來能夠證明勞動成果內容;二是提交策劃案時附上“版權聲明”,并要求招聘單位簽收。這份聲明應該提及: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劃案各種版本的單位和個人,未經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劃案或者將本策劃案轉借他人,亦不得隨意復制、抄錄、拍照或以任何方式傳播。否則,引起有礙作者著作權之問題,將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標題查詢
板塊說明
僅提供近半年內的新成立上海公司的基本信息查詢,請務必輸入完整的企業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