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緗戠珯鏂伴椈 >
>
計算機通信網的發展歷經了哪幾個階段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時系統被更小的微機系統所取代。微機系統在小規模上采用了分時系統。所以說,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發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網絡。
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是在分時計算機系統基礎上,通過Modem(調制解調器)和PSTN(公用電話網)把計算機資源向地理上分布的許多遠程終端用戶提供共享資源服務的。這雖然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但它是計算機與通信系統結合的最初嘗試。遠程終端用戶似乎已經感覺到使用"計算機網絡"的味道了。
在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基礎上,人們開始研究把計算機與計算機通過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統互聯起來。為了使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聯接可靠,建立了分層通信體系和相應的網絡通信協議,于是誕生了以資源共享為主要目的的計算機網絡。由于網絡中計算機之間具有數據交換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圍內計算機之間協同工作、實現分布處理甚至并行處理的能力,聯網用戶之間直接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交換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強。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絡的興起。這個計算機互聯的網絡系統是一種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使計算機網絡的概念、結構和網絡設計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為后來的計算機網絡打下了基礎。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于PC互聯的微機局域網紛紛出臺。這個時期微機局域網系統的典型結構是在共享介質通信網平臺上的共享文件服務器結構,即為所有聯網PC設置一臺專用的可共享的網絡文件服務器。PC是一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計算機,每個PC機用戶的主要任務仍在自己的PC機上運行,僅在需要訪問共享磁盤文件時才通過網絡訪問文件服務器,體現了計算機網絡中各計算機之間的協同工作。由于使用了較PSTN數率高得多的同軸電纜、光纖等高速傳輸介質,使PC網上訪問共享資源的數率和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基于文件服務器微機網絡對網內計算機進行了分工:PC機面向用戶,微機服務器專用于提供共享文件資源。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客戶機/服務器模式。
計算機網絡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計算機網絡通信,計算機網絡采用的是分層解決網絡技術問題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層網絡系統體系結構,它們的產品之間很難實現互聯。為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84年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準,使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實現了標準化。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后,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絡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全球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聯網絡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而美國政府又分別于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絡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絡正成為最新一代的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方向。
標題查詢
板塊說明
僅提供近半年內的新成立上海公司的基本信息查詢,請務必輸入完整的企業名稱!